梁丽娟简介
梁丽娟,广东中山人,学生时代即在上海参加地下革命活动。新中国成立后,长期从事青年工作。其后在人民日报社担任编辑和记者,曾任该报驻英国记者站站长,报道范围广泛。1986年离休后仍笔耕不辍,译作、著作颇丰,并参加了北京前后两次申奥工作。2001年被评为中央直属机关优秀党员。已经出版的著、译作有:《闭幕式上的炸弹》(译著)、《从内部看英国——一个女记者的见闻》、《剑桥大学》、《萨马兰奇与奥林匹克》(译著)、《笨乌集》、《国际奥委会一百年》等。
序 胡安·安东尼奥·萨马兰奇/1
前言 荣高棠/3
第一章 青少年岁月
被战争毁了的家/2
困苦的学生生活/ 6
追求革命真理/8
盼到了上海解放/9
第二章 崭新的天地
在青年团中央/12
许多个第一次 /16
“归队”/20
最正确的选择/23
第三章 与体育结缘
初识国际奥委会/26
庄严的决定/32
积累外事经验/ 35
下放劳动/36
聚少离多的家/39
第四章 在领导人身边
“振作精神,很好”/ 42
周总理——毕生学习的榜样/45
参加党政代表团工作/48
重睹总理风采/49
第五章 体坛风雷激
印尼亚运会的斗争 /54
创立新兴力量运动会 /56
“文化大革命” /60
AA、A、AAA /62
冲击和磨炼/66
第六章 亚洲体育不能没有中国
亚运会的前哨战/70
大获全胜/75
凯歌高奏 /80
没完没了的“挨整”/83
第七章 世界体育不能没有中国
争取更多的朋友/89
小平同志掌舵/93
第一轮冲击/95
作为不大的1976年/ 97
沉寂的1977年 /99
第八章 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最后斗争
决战前夕的1978年/104
关键的1979年/110
“舌战群儒”/117
继续冲刺/120
第九章 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前后
多事的1980年/130
提名和推荐/134
巴登巴登当选/135
第十章 “决不当头”与“有所作为”
亚奥理事会的成立/142
中国参加竞选 /144
法赫德登门恳求/147
意外变故/149
千呼万唤始出来/152
再次撤出竞选/ 158
第十一章 1990年北京亚运会
24年和14年/166
获得举办权/167
万事开头难/17l
团结、友谊、进步 /173
不同声音和政治风波/176
海湾风云突变/179
第十二章 为了亚洲体育的发展
亚洲委员的合作/184
创办亚洲冬运会 / 186
创办东亚运动会/190
东亚的吸引力/194
不能不说的话/196
第十三章 坚持“一个中国”原则
拒绝参加女垒赛/200
原则问题上绝不含糊/203
台湾不具备条件/205
反对邀请李登辉/212
防患于未然 /217
第十四章 为了祖国统一事业
“我们做得对” /224
体现“一国两制”构想/226
推动两岸体育交往/229
一字之差 /232
谈判对手之争/235
签订两岸第一个协议/239
港澳问题/242
第十五章 进入世界体坛最高领导层
“大使”和代表/250
进入执委会 /253
何氏“三级跳”/ 256
奥运属于世界 / 261
直陈见解/ 263
反对“欧洲中心主义”/267
萨翁的诤友 /270
第十六章 申办2000年奥运会
众盼奥运/277
最后一件大事/ 279
巨人之争 /283
“八国联军” /287
90多把钥匙 /291
决战蒙特卡洛/ 297
“抵制”风波 /299
记住这一天/302
理解万岁/305
第十七章 危机与改革
冰山的一角 /310
余震不断 /313
委员“造反” / 315
快刀斩乱麻/317
启动改革/320
第十八章 申办2008年奥运会
请缨的曲折 /326
有利的形势/329
倾情投入/331
得道多助 /337
决胜莫斯科/342
人民的厚爱/349
附录一: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报告会上的讲话 何振梁/352
附录二:何振梁大事年表/357
后 记 /363 |